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项目 > 区域发展规划 > 正文

广东推出万里碧道十五年规划: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

发布日期:2020-09-12    作者:邹锡兰 刘佳盛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王姿涵     点击: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9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20年6月24日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2020年7月13日通过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广东省人民政府于近日予以批复,并印发实施。

《总体规划》共七章,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实施“5+1”重点任务、建设各具特色的主干水系碧道、各市碧道建设指引、实施安排及投资匡算、实施保障等内容,对全省碧道建设发挥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

6A36

(摄影/曹雅琴)

万里碧道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碧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万里碧道建设推动广东治水理念明显升级。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碧道建设理念跳出了水利传统模式,打破传统水利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和单一的建设模式,按照开放、共享的理念,在完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统筹考虑河流的防洪排水、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景观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坚持水岸共治,综合考虑“三区三线”(“三区”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线”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协调处理好河道管理范围和城市蓝线、绿线、道路(或建筑)红线的关系,以治水倒逼治产、治城,水岸共治,形成功能复合、水-道-产-城和谐互促、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万里碧道最本质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生态恢复和修复的系统工程,突出尊重和遵循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避免人为过度干预和人工改变河道,通过保护水环境,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对岸边带进行生态修复,保护生物栖息地,建设生态海堤,加强红树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融入安全、文化、绿色生态元素,变防洪为亲水、变生硬为生态、变一元为多元、变单一为综合、变快节奏为慢生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河流是自然界天然贯通的廊道,也是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载体。碧道规划注重以连续贯通的特色游径建设为载体,串联滨水公园、景区景点等,打造高品质滨水休闲带。通过滨水游径系统,在重要节点结合居民集中区域,考虑居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功能,合理建设一批碧道公园,可为老百姓提供一条品味文化、走近健康、远足自然的优质滨水通道,将万里碧道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46B6

(摄影/曹雅琴)

“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

《总体规划》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衔接全省相关重要规划,统筹考虑政策分区和流域分区,搭建“流域+区域+廊道”的空间骨架。

一方面,依托大江大河干流及主要河口湾区,构筑主干廊道,串联沿线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和重要城市功能区,差异化营造主干碧道特色主题,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以大湾区内九市为碧道建设的重点地区,依托珠江三角洲独特的河网,推进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为新经济的成长营造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一流水岸,引领全省水生态环境治理、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滨水经济带发展;

另一方面,粤北片区发挥生态优势,做好山涧溪流和大江大河两篇文章,打造秀丽诗画河川;粤东片区发挥潮汕、客家、红色、华侨、海丝等文化优势,打造潮客文化长廊;粤西片区发挥生态田园和海洋特色,打造锦绣生态田园和魅力蓝色海湾。

此外,重点规划建设大湾区内的珠江活力都会碧道、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环湾滨海碧道、岭南田园水乡碧道、潭江侨乡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文化长廊、鉴江画廊魅力蓝湾共计10条具有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经济等综合功能的省级骨干特色碧道,促进“一核一带一区”之间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对流交融,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流域生态治理、游憩空间建设互补的格局。

2035年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

万里碧道建设包括“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分为稳固基础、建设成型、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其中,稳固基础阶段采用碧道理念对各相关部门原有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工作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建设成型阶段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为重点,提升碧道的生态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成熟阶段以促进碧道沿线地区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步骤安排,到2022年,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建成1.6万公里碧道,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展望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据了解,2019年4月,广东省分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自然生态型4种类型,遴选“1+10”11个省级试点共180公里碧道进行建设,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约400公里的碧道,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广州蕉门河、深圳茅洲河和大沙河、珠海天沐河、佛山东平水道、东莞华阳湖等都市型、城镇型碧道,贯通了水岸空间,形成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广州流溪河、清远连樟村、梅州石正河、茂名锦江画廊等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则展现了农田、村落、山林等美丽的原生生态景观风貌,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发展。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