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项目 > 文化旅游规划 > 正文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研究

发布日期:2020-03-05    作者:未知     来源: 北京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编辑:鲁东民     点击:

一、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

农业+生态+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是以生态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的一种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时间大至是上世纪30年代,在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野趣野味,这标志着农业旅游的诞生。这一时期还没有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农业生态旅游仅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时间是20世纪中后期,这个时候的农业生态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光,代之以观光职能农园,农园内观光、购物、美食、游憩、住宿等多种方式结合并配备专业的从业人员,这标志着农业旅游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美国费城西南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突尼斯的“植物体育场”等

第三阶段:扩展阶段,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观赏而更多的希望参与其中,于是观光农园改变了单纯的观光性质,产生了度假、操作等功能。在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观光农园的高级形式,农场主将农园分组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供他们假日里享用。

三、基本特征

(一)对生态农业的依赖性

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它是在充分开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为主体,把农业生产、高科技农业技术展示、旅游者旅游休闲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城市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往大自然的恬静生活,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开展正好吻合了城市居民的这一需求。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然要求。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维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及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设计布局的时候,以保护资源为核心,不破坏自然景观,在规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盲目模仿其他旅游景区的建设,忽视本地环境优势,加强各规划部分之间的耦合,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性

农村文化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是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乡村文化包含如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开发商就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旅游,将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融为一体,保持乡村特色文化,防止乡村文化的流失或异化。

(四)旅游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旅游者对于旅游的兴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景区的观赏上,还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农作物的种植、采摘滋生兴趣,故而所获得的旅游感受常常具有多元性。目前生态农业旅游有果园、蔬菜园、花卉园、集观光与高科技农业技术为一体,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民俗乡情体验、农耕活动、农业科技展示、乡村特色文化欣赏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体验与传统旅游不同的经历,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

四、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困局

1、同质化、特色泛化、伪生态现象严重

2、认识不到位,管理现念落后降低发展能力

3、经营者融资能力有限,产品层次低

4、规划、保护不当极大破坏生态

五、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

1、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

2、高效益、低风险

3、文化内涵具有高品位性

4、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性

六、开发模式

(一)以观光为主的田园式

本身农业基础较好,或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培育新型农业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功能,适合短期出行,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一般具有季节性。主要包括蔬菜生态园、瓜果生态园、花卉生态园、珍稀水产生态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总结此类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为“三化”合一,即,产品组合多样化、场址选择科学化、开发方式先进化。

(二)以体验为主的休闲式

体验经济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它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难认同,是以服务作为舞台。以体验为主的休闲式农业生态旅游不再依赖于自然农业景观带来的满足感,更多的是追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设计刺激游客感官或感受上的旅游产品,营造一种休闲的氛围。这种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一般具有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功能,主要类型有瓜果采摘园、农产品品尝园、森林娱乐营地、民俗文化风情园、农事体验馆等。

此类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是参与性项目多,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其中较典型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

这种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突出“两化”产品特色化,方式生态化。所谓产品特色化,是指因地制宜设计出个性的旅游产品,能够激起游客前所未有的新奇感,比如城市居民对农业生产的好奇,景区设计的农事体验馆。所谓方式生态化,既要避免“开发建设性破坏”,保证旅游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体验式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可采用3R的环境认识,即减少(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三)以养生为主的度假式

养生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道家追寻“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养生观是乡村原始的一种意象,其理想的旅游模式意味着原始、奇特、幽僻、自然、纯美和谐乡野世界的回归,良好的自然条件、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喧嚣中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相比显现出的淳朴友善、少私寡欲的居民态度。以养生为主的度假式农业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以农业资源为基底,营造一种环境适宜,生活健康,心情愉悦的度假氛围,让游客享受生活、享受健康,真正到生态环境好的空气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主要包括森林疗养地、生态农业养生地等。

深入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养生文化,特色养生文化是其灵魂,是吸引游客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其次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注重接待设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以创意为主的产业式

创意农业要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驱动“引擎”,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创意农业旅游与一般的农业旅游相比,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它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休闲开发,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形成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产业式发展。目前我国的创意农业旅游大多是借助国际大型活动带动其发展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周边地区创意农业的产值在2009年增加到22亿元;上海周边郊区借着世博会的东风,创意农业旅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发展创意农业旅游方面,我们提出了四项基本思路,一是产业形态创意,对传统优势农业更好地保留和提升,同时需“接二连三”,使一二三产业分工深化,提高农业内部专业化水平。二是农业科技形态创意,从农产品形态开发,艺术开发等来提高农业的服务价值和附加价值。三是服务创意,注重人性化服务。四是经营理念创意,主题明确。

(五)以科技为主的园区式

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科技、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差异,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其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这类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都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处于先进水平。主要的旅游资源大都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农作物。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这类农业生态旅游的显著特征有三点: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与商品化

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惑力和吸引力,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资源依托仍是农业,方式依托是高新技术,且高新科技为发展的提升动力。将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园区建成以高新农业为主导,融合旅游业的示范区,从而实现农业和旅游“双赢”战略。

七、生态农业旅游规划

(一)规划原则

规划必须把长远利益与近期设想统一起来,把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和农田、村镇、能源等项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因此,进行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2、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对资源不仅要合理利用,还要积极的保护,对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这样,方不致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超过资源再生速度,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因地制宜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各地区的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配套技术,生态农业的建设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须根据当地具体生态环境特点、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农民群众关心、见效快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制定规划,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类型和模式。

4、物质循环多级利用

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利用农业有机物质,包括“废弃物”(指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实行多次利用、多级得益、循环利用和深加工等。

5、扩大绿色植被

绿色植物是转化太阳能,实现第一性生产的重要机器,是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将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绿化起来。

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

生态农业必须是多业结合,包括农业内部的横向联系和农业外部的横向联系,实行集约经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7、实现“三大效益”

生态农业建设措施必须达到生态上适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生态农业旅游规划内容分析

1、因素分析:包括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肥力、人为因素(如政治运动、价格变动、决策适宜程度、计划制定、生产形式变革、生产资料价格、农业技术进步状况等)、当地生产力(如农作制度改进、作物品种的更新、农机具及化肥的施用、对农业科学技术认识与采用程度等)、生态因素(如人均耕地、毁林扩种、农药投放量、水土流失状况等)。

2、结构分析:各种产业结构比例、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如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副业、渔业等各占的百分比)。

3、环境分析:根据我国当前处于历史性的深化改革,经济体制,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等的结构状态,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迅速反馈其中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作出必要的决策。

4、敏感性分析:主要有: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政治条件的影响;对未来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和难予估计等的分析。

5、其他实质性分析:包括资源分析,经济预测发展趋势分析、人口预测和劳力分析,流通、分配、消费分析,产量、产值、成本效益分析,科、教、文、卫发展趋势分析,经营管理诊断分析。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