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刘玉平:城市文化的时空透视、意象感知与形象再造

发布日期:2020-01-13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洋     点击:

D7E8

刘玉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策划学等。

时空认知,是城市文化观察、调查、思考、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具备基本认知,才能展开全面、科学、有效的城市文化的研究、规划、建设、经营、传播等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有针对性的成效,而不仅是泛泛而论、纸上谈兵。

远古时代“观象授时”的农耕文明,直接引发了先秦时期及其后世流行的时空统一观念。“宇宙”概念(包括“宙合”、“宇久”等),作为时空统一的表述方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创举,也是对人类整个时空理论的重要贡献。

现代中国的社会学、哲学主要是来自于西方学术,都市历史和生活探讨、城市文化研究,也是在西方哲学、社会学的思维逻辑和话语体系影响下开展起来的。21世纪的当代,面对当下及未来的都市生活、城市文化,积极汲取西方和中国古代时空思想的“合理养分”,建构反映现实并引领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城市文化,成为正在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之现代学术的当务之急。

1.中西文化中的时空观

时空问题不仅关涉客观自然界,而且也关涉人类社会,关涉任何人的生产、生活和一切活动。

西方:围绕物质界定时空

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时空学说,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包含城市文化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学、哲学对都市历史和生活、城市文化的研究,或多或少地汲取了以往思想家的“合理养分”。

西方没有表述时空统一的概念,例如,英文表示时间的词是Time,表达空间之义的概念是Space,而宇宙又以Cosmos来表示,三者看不到任何关联。

中国:时空统一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时间看作一个方向的不变量,即事物从历史到当下的一维性;空间则是指事物的“长、宽、高”,即六个方向的三维性。远古时代“观象授时”的农耕文明,直接引发了先秦时期及其后世流行的时空统一观念。“宇宙”概念(包括“宙合”“宇久”等),作为时空统一的表述方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创举,也是对人类整个时空理论的重要贡献。

2.城市文化的时空透视

任何城市,都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生存和发展;任何城市的文化,都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观中加以认知、审视、整合、构建。城市文化是值得认同的“城市记忆”。城市的文化结构就像浓缩与贮存历史的一个特殊容器、一个记录仪。某一城市的区域、肌理、建筑物、纪念物等,都从不同侧面表征与记录着该城市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事件和生活,使参与该城市文化结构的历史要素以物化的形式凝聚下来,作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参照内容。

青岛市市北区历史底蕴深厚,拥有百年港口、百年啤酒、百年烟草等一系列工业遗产,聚集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曾经是青岛城市的发源地。作为青岛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市北区面临怎样建设和完善城市记忆的归属地,如何传承并弘扬城市文化魅力,未来是否成为青岛旅游新的目的地。

时间纵轴视角:当下与未来结合

从时间的纵轴来看,包含时间间隔的计量和瞬间时刻计量。根据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今日的青岛,既是青岛历史的长期时段的积累,也是青岛未来延续和提升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后都市化的背景下,站在当下节点,把握住时机,利用好时间,总结和梳理近一百余年的历史,分析和提炼城市文化、精神和品格,展望和规划今后城市的新发展,成为摆在青岛市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青岛城市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空间立体视角:多维结合分析

从空间的立体视角看,城市空间可分为三维或多维,一般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自然空间是由硬件包围而成城市的可见场所,硬件包括山脉、河海、湖泊、建筑物、道路、树木、边界、标志等;社会空间是由人们活动而形成的人文场域,主要体现为各种法律制度、规则、习俗节庆、工作环境、居住区域、人际交往圈层等;精神空间是由思想文化营造而成的氛围和环境,具有软性和虚拟特点,例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书店、学校、网吧等。上述城市空间,存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也有实然与应然的问题。

21525

3.城市文化的意象感知

城市的形态、形象和意象,对于人们的时空感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任何城市对于人来说,它不仅仅是自身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且应该是将其理解为由本地居民感受到独特文化的个性鲜明的城市。一方面由城市建筑、形态、形象本身差异性决定,海滨城市显然不同于内地城市、山城不同于平原之城。即使都是海滨之城,大海边的日月星光、海岛、海流、海风、海鸟、海水颜色,也把城市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因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情、喜好等诸方面差异,对城市意象的感受不同。

从区域和识别符号来看,青岛市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明显受海岸线和山体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青岛的城市空间不同于已经固化的老城,发展仍处于地域的蔓延化阶段;青岛的中心商务区(CBD) 、高级住宅区和旅游度假区具有地域上的共栖性 ,均表现出向滨海地带集聚的倾向,城市繁华程度依据海岸距离由近及远而呈递减趋势。

17FB7

4.城市文化的形象再造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物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老子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爱民节用,孟子主张“天时地利人和”。《易传》提出并阐发天地人“三才之道”。《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十三卦为同人卦,显露出人所居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思想,都为现代城市设计和形象再造留下启发。城市文化设计和建设中的几对矛盾:虚与实、破与立、舍与取、分与合。这些留待以后再分专题探讨。

由《周易》原理出发现察青岛市,我们可以看到其城市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已具规模。在时间维度上,历史要认真总结提炼,当前要从科学规划开始,未来更要注重前瞻和引领,应当坚持实然与应然统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忌短期行为、朝令夕改。在空间维度上,整个青岛市多个区域既要突出个性、多样性,又要强调相互之间的协调推进和提升。区域层次结构认知清晰,定位应当明确。市北区与市南区、崂山区等比较,弄清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针对性强而有效的发展战略。切忌各区战略雷同化,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2AD8A

根据刘玉平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