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正文

别让文化在城市“流浪”

发布日期:2020-08-25    作者:     来源: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编辑:陈双宇     点击:

 这些天,上海的一名拾垃圾者在网络上爆红,在他蓬头垢面的外表下,是他的“满腹经纶”:《论语》里的句子随手拈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他就是网友口中的“流浪大师”沈巍。

  一时之间“流浪”成了一个很火的词,特别是当它跟“大师”搭配。“流浪大师”的爆红源于反差:一个居无定所、生活并不富足的人,却饱读诗书,还不时抛出几句“金句”。

  其实,拾荒者和读书人的角色并不应该产生认知冲突:古有西汉匡衡从小家徒四壁,却借“凿壁偷光”潜心苦读;近亦有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者敞开大门,提供一席之地。

  最新的消息是,沈巍被好心的市民带去洗澡理发,换了衣服,到派出所办理了身份证。或许,他会过上新的生活,一种看起来不算“流浪”的生活。

  “大师”不再“流浪”,当热闹和喧嚣慢慢散尽,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别让文化“流浪”了。

  从全国各地蜂拥赶到上海滩一睹沈巍“真容”的网民,许多是为了看热闹,一些网民甚至靠蹭“大师”赚视频流量,沈巍就说,没有几个是拿着书来跟他切磋读书心得的。

  缘何要担心文化“流浪”?或许,是它跟不上这个“速食年代”的步调?或许,是“读书无用”的论点时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面对着地铁、街巷、咖啡店里拿着手机目不转睛旁若无人的网民,我们只能大声问一句:带来了海量信息的移动互联网,你,该如何做到深入人心!

  享受着碎片化的体验,重复着浅尝辄止的观感,沉浸在快餐式的记忆氛围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反倒变得渐行渐远。

  有时,文化仅仅成了粉饰的“名片”,如果不是东窗事发,“学霸”演员翟天临肯定还在凭着他的“博士文凭”“招摇于市”。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文化设施老旧、狭小、落后的局面却在一些地方日甚一日。文化缺了“安放”的场所。

  而文化安放”在心灵深处更重要。

  文化讲究传承性、整体性、参悟性,书本阅读、情景体验显然不可或缺。

  我们推崇“书香城市”的建设。我们赞成,所有的城市,都像合肥一样,把百所城市阅读空间建在中心区域,建在离小区市民最近的地方,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地标。

  当文化成为城市的地标,城市一定会更有活力。

  我们过去一直说,要让学校校舍成为乡村最美的建筑;我们今天要说,让读书场所、文化场所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别让文化在城市“流浪”。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