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阮仪三:旧城更新的新气象

发布日期:2020-01-19    作者:阮仪三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编辑:朱童     点击:

扬州邗江区西湖镇“馀苑”

近十余年来,在扬州古城区涌现出众多的私家园林庭院,小的仅十余平方,大的近百余平方,郊区市镇更有蔚然大观的新兴园林。据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初步探访估计,近二十年在扬州,约有200处私人出资新建的庭园,这在当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中,是极为不寻常的情况。在旧城更新中一般城市是拆了旧房盖新房,拆了平房造楼宇,而扬州老城里却是拆了老屋盖古典式样的新居,拆了旧房造花园。所谓“盛世兴园”,造园子是非常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的事,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机制促发了扬州私人造园的活动,这么多的新园林,它的投资者,使用者来自哪里?有怎样的初衷?谁又是造园的设计师和造园的匠师?所谓造园容易养园难,这些新庭园的主人在持续的造园、养园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阻力?有没有收益的考虑?这些个人的造园活动对邻里、对社区、对整个城市有哪些影响?政府对这种私人造园活动秉持怎样的立场?在造园过程中是否发挥了正面或是负面的影响?我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这些在历史文化古城中发生的这种私人造园活动,是一桩可喜的新颖活动,它造的是富含文化底蕴的古典私家园林,它改善了居住环境,留住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更新的活动中是一股清新而又富含历史文化的清风,我们怎样来认识和研究它,是新时代中的新作为吗?是老百姓自己默默地创造着城市文化复兴的新造园运动。

一、旧城更新的异样光彩

我国的历史古城里的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初的老屋,大都是近百年的遗构,年久失修,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多数未经改造,旧城急需更新,老屋渴望改造,许多古城拆旧建新,造成了假古董,遭到人们的批评。而扬州老城里的居民自己动手,玩出了新花样。旧屋翻新,格局是传统的,风貌是古代的,老砖老瓦,脱胎换骨,房子修缮了,通电通水;排污现代了,老屋新居。老传统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于是留出了庭院,堆起假山,开凿个鱼池,莳花植木,因地制宜地继承了扬州院子的风采。古城里,这些带园子的人家多了,环境也改善了。古城里没有开辟大马路,汽车进不来,小街、小巷、青砖、白石、柴门、树荫,一、两层的砖瓦房,依然是古城的宁静,给人们一种悠闲的感受。生活改善了,房子更新了,旧城没有变新城,但骨子里与现代居住水准接近了,这是一种悄悄的更新,是老百姓自己动手的城市变化。这些花园、庭院如同一颗颗的图钉牢牢地把扬州古城钉住,使古城的肌理和风貌不会遭到破坏我赞扬扬州市政府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和机制,随之出现了老匠师、新工匠、古建修建公司、园林运作公司,土地的置换,产权的运作,既留住了文化,又改造了旧城。

扬州古城永胜街“咏胜园”

3373A

扬州古城安乐巷“宗江园”

二、 扬州庭院有赖于传统文化的蕴育

扬州园林之盛更早于苏州,明代就是“苏州以市肆盛,扬州以园林盛”。清人著的《扬州画舫录》,就记载了三十六所名园,当年老城里有花园弄,一路驻有十所名园,至今遗迹可寻。扬州园林兴盛与它的文化繁荣有关,明清二代形成的扬州学派名家荟萃,扬州画派郑板桥等八怪为首的文人影响了一代文人学士,而当年扬州正是这些文化名人的会聚,而众多的庭院成为诗书、琴画的行畅之所,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底气,造就了扬州古城遍处园林的风光。老扬州的历史文化就根植在扬州庭院,一有机会就自然地萌发出璀璨的风光。从城市发展的层面说,老扬州们要的是老传统文化的风貌,不欣赏高楼大厦,眷恋着小巷深处的红杏出墙,老扬州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用自己的双手营建出这些古宅新居。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古典庭园的温床。

3E2A2

扬州古城大双巷“梅庐”园主在院中抚琴

三、 留住乡愁

扬州庭院的出现,适应了新时代对生活多样性的追求,也反映了对乡愁的追寻与留存。生活要现代化,但精神上还要有老情调,粉墙花影,池沼游鱼,竹枝摇曳,芭蕉听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情景交融,避开了喧闹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静下心来点一支香,三两好友品一壶茶,俨然是传承了老祖宗的文化。有了一两家后,就逐渐地多起来了,便蔚然成风,三百多家就蔚为大观了。这是一种返祖现象,恋旧,再生,但不是落后的违反时代要求的,而正是国家复兴、时代进步、保护遗产、留住乡愁的新生事物。老扬州的风骨在复苏,风貌依旧是古色古香,传统文化在这些庭院中流淌,历史因此而得以留存和传承,生活改善了,旧城不再是破房烂屋,而是古院新居,我们要为之点赞!

5880D

扬州古城羊巷“闲鹤园”一角

42B1A

扬州古城雅官人巷“葛园”客栈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