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正文

城市文化建设的皮囊和灵魂

发布日期:2020-07-28    作者:     来源: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编辑:陈双宇     点击:

机缘巧合,前天上午在湖南科大艺术学院与李毅松院长谈文化、谈城市、谈艺术、谈旅游,主要是听他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句话概括,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以上是谈话当天发的微信朋友圈,留个印记,避免忘记。以下是由谈话引申出的几点思考,也当作个记录,待以后有机会、有能力再展开讲。

现在各地都比较重视城市建设,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公园错落,沿江(河)风光带也大都建起来了,有的地方还在着力打造新的城市景观线。无论是从环保宜居角度,还是从便捷美观角度,都很难挑剔。

与此同时,为了盘活旅游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近些年来时兴的古镇热,各种仿古小镇、历史文化街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成为了本地居民闲暇时的好去处。大体来看,都修得很漂亮,规划和功能布局也较为合理。

还有,各地都积极挖掘和推出文化名片,如城市精神,文化遗产,代表城市形象的歌曲等。

但,城市的文化是什么,城市的精神气质在哪里?

我认为这是个根本问题,从千篇一律的城市硬件建设来看,许多地方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每一个地方,都有她的历史,都有她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和精气神。历史和文化是相通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史。

我们到杭州去,肯定想要去看看西湖、雷峰塔;到广州去,肯定想要去看看小蛮腰、黄埔军校;到北京去,肯定想要去看看故宫、长城、鸟巢;到上海去,肯定想要去看看东方明珠、外滩;到西安去,肯定想要去看看古城墙、大雁塔

上述的景点有什么特点呢,都有文化在里头,代表了城市的气质和形象。有些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有文化故事,有些见证了历史,有些将铭记于将来的历史。

我本是一个不太喜欢到处闲逛的人,出差什么的,我大多一个人待在住宿处,因为到处都差不多,难有什么特别值得我前去实地感受。但有几次是例外。

十多年前去襄阳(当时还叫襄樊)开会,襄阳较好的保留了古城墙,在金先生的小说里很有名气,晚饭后便按奈不住,沿着城墙走了一遭,后来还写了几篇日记;两年前去杭州参加党务培训,每天下了课,总是喜欢往外跑,到西湖边溜达,去宋城里转转,离开前一天,还冒雨探访了灵隐寺和西溪湿地。当然还有,不一一列举。

对于我来说,每个城市在历史上和当代享有盛名的人文景观,都有特别的吸引力,因为它们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虽然隔着时间的距离,却可与前人神交,感受一下先人们的哲思与创造,想像和怀念一下历史上的盛景。

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实和人文景观也有类似之处。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普遍的,显而易见的。物华天宝,然后才有人杰地灵。

数千年来,人们逐水而居,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地方历史,有的成就了繁华的商业,有的成为交通要道,有的成为了军事重镇,有的成为文化胜地,有的成为了N朝古都。特定的历史成就了特定的文化、精神和受其影响的人类群体和英雄人物。特定的人类群体又反过来创造了历史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城市建设,即是为特定的人类群体进行的一种新的创造,如同历史上的城市变迁一样。这种创造,宜居乐业是基础,文化精神是灵魂。这种创造,也同样会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例如广州塔、东方明珠、韶山灌区等。

文化精神不是空洞地存在于史志上,它要有附着物,它要体现在人身上,它要通过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发挥影响,才能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创新。它不是断层的,也绝不能被“断层”,历史上已经证明过,如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几十年的反思。

“断层”不符合历史规律,也是城市的悲哀,范围扩大一点,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国家决定把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组建新的文化旅游部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地说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

文化和旅游本应该就是在一起的,我们出去旅游,除了放松心灵,最重要的就是感受文化,感受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最能吸引人、打动人的因素。做旅游,不能舍本逐末,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千篇一律。

思考不深,表达有限,啰嗦说了一堆,权当抛砖引玉。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