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正文

“洋地名”有损城市文明,文化自信需加强

发布日期:2020-06-16    作者:     来源: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编辑:陈双宇     点击:

商业楼盘名称洋化,在许多城市已经非常流行。一些开发商将新开发的楼盘取洋名戴洋帽,“夏威夷、加勒比、创意英国、挪威森林、香榭丽园、加州枫景”等,这样名称的楼盘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有些建筑名称甚至具有明显的殖民色彩,国内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商业建筑不计其数,英国女皇的名字遍地开花,那些洋名字集中的地方,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联合国。

城市小区和楼盘的命名,不仅要尊重文化习惯,也要遵照法律法规才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地名的命名应“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各地也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条例。以北京市为例,地名命名即要求从本地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反映历史文化,突出地理特征,反对以外国的地名命名本地的地名。建筑洋名化不仅反映了开发商的媚俗,也折射出一些地方文化不自信,依然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意识。

美国学者芝福德说,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城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具有教育和传承的功能。我国的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矗立在天津闹市的“津门故里”牌匾、镌刻在张家口市城门口的“大好河山”,这些反映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建筑名称,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不应该让那些光怪陆离的洋名字侵蚀城市文明的根本。此外,城市建筑洋名化的现象对我们建设宜居城市也是无益的,至于那些涉及殖民色彩的建筑命名,更是需要加以抵制。新中国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自强不息,那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观念已经得到了纠正。但应该看到,崇洋文化在有些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旧的洋名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洋名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来,这种怪诞现象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今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去殖民化”是世界上很多遭受过殖民统治的国家在重获国家独立后都要做的工作。印度独立后,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全部将名称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为印式拼法,有“印度硅谷”之称的印度南方城市班加罗尔(Bangalore),改名为“班加鲁鲁”(Bengaluru)。这个充满印度风格的名字是当地通行的卡纳达语里对班加罗尔的称呼,很显然,班加罗尔和印度其他大城市一样加入了“去殖民化”的行列。随着全球商业的深度交流,旧日的殖民文化沉渣泛起在我国蔓延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对此需要保持警惕。一些商家对殖民文化历史缺乏了解,为了取得商业宣传的效果,乐此不疲地使用洋名字博取眼球,如宣扬“小资情调”“法租界的浪漫风情”等。一些快餐店、披萨店、咖啡店甚至以店面位置在曾经的“某国租界”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我国《广告法》有明文规定,商家的广告用语不得有悖社会公德,不得损害民族尊严。

建筑名称洋化,表面上看来只是商家拉噱头博眼球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揭示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向世界舞台,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防止洋名和殖民色彩的建筑名称出现,是确保文化安全、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有关职能部门在商业楼盘和广告审核把关时,应加强监管,抵制洋名,弘扬正能量,发展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营造清朗城市文化空间。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