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正文

城市的记忆该如何“安放”?宿迁在历史文化“枝干”培育“新芽”

发布日期:2020-10-26    作者:     来源: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编辑:陈双宇     点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市民怀念城市地标性建筑,说起古老建筑的名称、地名或路名,如数家珍。“霸王举鼎”雕塑迁移一事,为什么会陷入“有人叫好、有人埋怨”的尴尬境地呢?宿迁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认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宿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下我们的城市记忆。

王晓风说,城市的规划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很多城市都存在怪现象: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都搞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景观房产、欧化建筑等,一些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却得不到保护。

一些市民认为,在城市规划提出的时候,政府都会经过反复讨论、论证,提出要凸显地方文化底蕴,强调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每每在规划出台或实施后,却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对于宿迁来说,诚然,已没有太多的古建筑遗存,而重新修复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楼台亭阁、寺庙庵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我们有责任让子孙后代知道并记住宿迁的历史上曾有过什么,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直接的办法来贴上标签,比如城市干道的命名、桥梁建筑的命名、住宅小区的命名等。

“当下,和宿迁八竿子打不着的路名、地名真不少,什么黄海路、黑海路、香格里拉小区、香港城之类的称谓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的城市记忆呢?我们的文化标签呢?”一位市民感慨地说,项王故里老槐树两千多岁,乾隆行宫御柏三百多年,宿迁范围内原有的古建筑众多,大多消失在岁月的烟尘中,如魁星楼、文昌阁、校军场、戏马台、财神庙、富贵街、迎薰街、太平街、关庙巷、梧桐巷、池东书库、钟吾书院、永济桥、河清门、镇黄门、阳春门、朝阳门等,这些都闪烁着宿迁人民文化智慧之光。

宿迁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记忆”很多,如我们曾有过著名的宿迁新老八景。历史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驻足于这片土地,大禹治水遗迹可考,秦皇驰道有迹可循,大诗人李白流连于极乐律院,大英雄文天祥经宿迁慷慨赋诗,韩世忠抗金老营至今完好,隋炀帝开运河经此下扬州,明嘉靖帝驻跸宿迁品尝小吃,康熙帝、乾隆帝三处行宫等。更有那黄河之神祖庙景象万千、项王故里古朴壮观。加上其他县区的名人名胜,真是数不胜数。

“如果每一个外来者踏上宿迁这片土地,走在下相路、钟吾街、人杰路、虞姬街、小关庙街、河清街、竹竿胡同、一人巷,通过这些路名、街名,就能感受到宿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这些城市的记忆,对于我们的亲切感,对于我们后代子孙的文化启蒙教育、文化传承作用又是何等的巨大?”王晓风说,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未必是靠规划师们做出来的,所有的地域文化都是靠这片土地上人民依照自己的文化、信仰、审美趣味、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对于地方文化、人文文化,呼唤政府广泛吸收最广大的“土著”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地方特色文化水乳交融地融合进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中去。

年过古稀的陈宏仁是一位退休干部,热衷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他认为,留住宿迁的文化记忆,可从大运河文化着手。宿迁的运河文化,不可忽视的是运河上的诸多大桥的命名,时下很乱,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是一头雾水,且缺少文化内涵。建议组织有关专家集体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予以重新命名。如九龙大桥、石篓大桥、四草坝大桥、顺河集大桥、黑鱼汪大桥、船行大桥、大槐树大桥等等,总比“一二三四”号桥名称更显得有文化底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符号,也是人们记忆里的一种追念。历史证明,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城市长期扬名于世的根本。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市民就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也就很难有蓬勃发展的底气和定力。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