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城市文化 > 正文

慢生活街区:城市加速生活的减速带

发布日期:2020-05-06    作者:来晓维     来源: 杭州城研中心    编辑:徐嘉琳     点击:

我们身处一个以“快”为主要基调的时代。高速高效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和丰裕的物质,但也让人们陷入了无法把握时间的恐慌,也即“时间病(time sickness)”的产生。在“高效即合理”的原则下,匆忙和焦虑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梦魇,拖垮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城市本身的“城市病”,那么“时间病”以及由其导致的匆忙和焦虑则是城市加速生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城市病”。如何在加速的城市生活中“放慢脚步”,成为城市治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慢生活街区的产生


△国际慢城中国总部:高淳

“慢城”理念的提出,为人们提供了可供想象的“城市慢生活”图景。它主张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去建立新的城市模式,寻求现代技术和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自1999年首次提出“慢城”概念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2个城市,其中包括9座中国城市,被授予“慢城”称号并践行“慢城”理念。然而,获得“慢城”称号的无一不是人口不超过5万、保留了相对纯净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的小城镇。大城市因人口密集、空气和噪音污染严重、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取代等问题而不具备入选“国际慢城”的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在大城市中就无法践行“慢生活”理念。事实上,大城市才更需要“慢下来”,因为这里的生活节奏远比小城镇快,人们所患的“时间病”也更严重。城市治理者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上做文章,为城市的加速生活设立“减速带”,“慢生活街区”就是其中的典型。

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国平曾指出,“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健身、餐饮、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其形象和实质直接影响市民大众的心理和行为;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慢生活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既具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也承担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以“慢生活”为主题词,这些街区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暂时停下脚步、让心灵得到休憩的空间,为不断加速的生活“减速”,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同时也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城市别样魅力的“窗口”。

二、慢生活街区的特点——以杭州为例

杭州目前设有三个“慢生活街区”,分别为“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青芝坞慢生活街区”和“湘湖金融小镇慢生活街区”。这三个街区能为“城市慢生活”的实现提供可能,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一是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深入西溪湿地国家公园腹地,“青芝坞慢生活街区”毗邻杭州植物园,“湘湖金融小镇慢生活街区”位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三者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西溪湿地素有“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美景,这份美景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认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杭州植物园是西子湖畔的一座绿色宝库,园内四季花卉不断,更有“玉泉鱼跃”、“灵峰探梅”等经典景点。湘湖“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湖光山色可比西湖,虽不及西湖游人如织,但自有一份安静闲散。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人们提供了诗意的想象,也成了“慢生活”的实现最好的环境依托——只有在隔绝城市喧嚣的自然景色之中,“慢”才成为可能。

二是拥有丰富的“慢产业”。无论是蒋村集市、青芝坞还是湘湖金融小镇,都在街区内引入了大量的“慢产业”,餐吧、茶吧、书吧、咖啡吧、轻酒吧、陶艺工作室等各类业态提供的“慢”服务,为人们创造了一方静谧的天地以暂时远离繁忙的生活。在这里可以慢聊、慢饮、慢食、慢读、慢写,一壶茶或是一杯咖啡,一缕茶香或是一目春色,一首歌或是一道美食,一本书或是一两好友,就能暂缓脚步、放松心情、消磨时光。在发展“慢产业”的过程中,“慢”的概念被推广、“慢”的商机被发掘,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期实现推行“慢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兼顾经济的“快发展”的双赢局面。此外,如果没有“慢产业”的支撑,“慢生活街区”将沦为城市中的“乡村生活体验点”,那么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功能将无以实现。可见,城市慢生活的实现,有赖于丰富的“慢产业”的发展。

三、城市慢生活的主要诉求

如前所述,“慢生活街区”是城市加速生活的“减速带”,为“城市慢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然而,如果“慢产业”过于关注“慢”的商业价值,或是人们过于依赖高消费来实现“慢生活”时,人们即使享有了所谓的“慢生活”也无法达到情绪的放松和生命的舒缓,因为他们经历的很可能只是消费社会制造的一个神话、一个泡影,而非真实的生活体验。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撕掉“慢”的幌子,去深入了解“慢”的实质——当我们在追求慢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本文以为,城市慢生活的主要诉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慢生活”理念的首要诉求,就是拒绝给予工作高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权。不过,提倡“慢生活”并非是对速度宣战,也非号召人们回到前工业时代的乌托邦,而是试图找到合理的发展节奏——至少在生活领域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因此,“慢生活”理念虽然表达了人们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愿望,但并不拒斥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是想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品味生活的细节、体验生活的乐趣。

二是有意识地利用自由时间。技术解放双手后,人们的自由时间只多不少,但若这些时间得不到恰当的利用,就有可能加重“时间病”。“时间病”即是一种“时间匮乏感”,“时间的匮乏不会导致死亡,却会导致生活从未开始”,而“慢生活”理念的提出,能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恰当使用自由时间,如何将意义和乐趣投入日常生活,让日常生活的魅力重新显现。这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一步。

三是提升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整体的幸福,包括了生理、物质、社会和情绪幸福。在加速社会中,人们倾向于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自身的生活幸福与否,这种方式确保了物质幸福,却对身体、社会和情绪幸福缺乏关注。人们的整体幸福在不断加速的社会中得不到保障,因而想要建立一种新的生活秩序去重新构建与生活世界的真实联系,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整体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从以上三点可见,“慢生活”的实际诉求始终以“人”为中心。要在城市中践行“慢生活”、缓解“时间病”,一方面需要城市治理者从更“以人为本”的角度去部署“慢产业”,将“人”的要素放在首位考虑;另一方面则需要城市治理者重视城市公共空间中自然生态的保护,为“慢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以实现“慢生活街区”的人性化和自然化发展,成为城市加速生活真正的“减速带”。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