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城市文化 > 正文

“网红城市”,热闹之后还需更多沉潜

发布日期:2020-05-12    作者:李斌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编辑:徐嘉琳     点击:

重庆的8D魔幻立交,西安的“摔碗酒”,成都的“小酒馆”,长沙的橘子洲焰火,很多网友都看到过相关短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公布的2018年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数据中,西部与中部城市表现亮眼,名列三甲的城市重庆、西安和成都,视频点击总数达到几十上百亿。短视频传播助力“网红城市”脱颖而出,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城市传播的话题。

“网红城市”之所以能火会红,与自带流量特征的城市地标和娱乐休闲元素密不可分。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移动媒介凭借着高互动、强社交属性,充分调动了用户记录和发现城市魅力的积极性,城市形象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当然,许多“网红城市”之所以榜上有名,除了城市魅力、网友猎奇等天时、地利因素,城市自身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忽视。当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突破传统的城市形象传播定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占据榜首位置的重庆,从今年3月起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重庆的“颜值”与“气质”。在信息爆炸背景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城市当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同网友自发传播形成共振效应,有助于吸引眼球、带来流量,实现城市品牌的海量传播。

重视传播,同时也要正视传播,特别是不以营销论成败。靠营销走红固然值得称道,但也不宜过度拔高城市营销的价值。有人说得好,“无论是千年古都、汉唐文明积淀的西安,天府之国成都,还是巴渝之地山城重庆,都很难用‘网红’一词简单概括”。“网红城市”的超高人气,其实是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人们对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新需求,就不会有网络风靡的打卡浪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就没有文旅、文创产品的惊艳亮相,就很难吸引游客真正心向往之;没有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远隔千里一日还就不可能实现,体验性消费同样无从谈起……

由此而言,“网红城市”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要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必须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从软文化到硬产业,从大城建到微治理,从烟火气到时尚感,方方面面的沉潜功夫都不可忽视。

还需要思考的是,“网红”城市如何“长红”?跟风打卡看似热闹,但基于公众注意力产生的“网红”,其生命周期注定很短暂。如果不注意把握“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辩证关系,徒有形式热闹,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有的地方曾经靠着特色古城、风情街区等概念火遍全国,却因为极度商业化、管理失位、低俗营销等问题被游客抛弃。事实证明,如果城市营销迎合庸俗、放纵低俗、过度娱乐,必然自毁长城、走入歧途。

一位城市主政者曾这样感慨:“如果我们错过一个时期,整个城市发展将错过一个时代。”在信息技术变革、经济社会变革的交织影响下,一个城市如何延展好自己的优势、传播好自己的特色,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是不二法门。“网红城市”作为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案例,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展望未来,必会有更多讲述城市故事的成功示范。

这正是:网红城市人如潮,跟风打卡兴致高。城市传播多创新,美好生活定来到。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