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政策研究 > 正文

范周:后疫情时代下文化产业如何把握政策“窗口期”?

发布日期:2020-04-21    作者:范周     来源: 言之有范    编辑:范晨     点击: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就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主题召开会议,会议就下一阶段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工作谋篇布局,定调“稳是大局”,并指出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释放出较多政策红利助力经济回暖升温。在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推动文化产业复工复业、达产达效是夺取“双胜利”目标的应有之义。因此,文化产业应当统筹兼顾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利用好政策红利“窗口期”,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复苏回暖。

一、“六稳”加“六保”:宏观政策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当前,全球疫情迅速蔓延,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在做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推动经济复苏回暖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此次中央政治局在“六稳”之后首次提出“六保”工作,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对于稳住经济基本盘,把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就文化产业而言,此次“六保”政策不仅是国家对当前经济形势、产业形势的准确把控,也对下一个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把脉定调。

1.扩内需,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发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50元,下降36.1%,其下降幅度在各项支出中最大,居于各项之首。疫情期间线下文化产业近乎停摆,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大幅降低给文旅产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可以看出,此次“六保”的提出更贴近人民,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位居“六保”前两位,这不仅与中国政府“以人民为本”的理念一脉相承,更从根本上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指明方向。

一方面从需求端激活群众文化消费内生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民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能够激活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尽管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大幅下降,但并不代表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降低。因此,加快文化产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首先应当保民生、稳就业,在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才能够为下一步释放居民公共消费能力、激活文化消费潜力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刺激消费积极性。从供给端刺激消费积极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手段,无论是多省市政府发放消费券,还是央视为拉动湖北经济而举办的直播带货系列活动均可以看出。4月15日,总台央视频联合淘宝,再次开启“搭把手,拉一把”大型融媒体公益活动,5位知名央视主持人,联合30位湖北各地的县长,为湖北农产品带货。这场从早8点开始,持续14小时“带货”马拉松,直接带动销售湖北农副产品6577万元。

2.拉投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端发力

2019年,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8%、31%和11%。在疫情冲击全球的当下,除了激活消费活力外,拉动投资是推动经济快速回暖的另一大法宝。因此,此次会议中,明确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可以看出,恢复经济增长在拉动投资方面的部署从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两端发力。

一方面助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会议再次强调“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明确向社会回应不会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给当下经济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外,4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将土地要素置于市场化配置五大要素的首位,以更宏观的土地政策明确市场化改革方向。而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过程中,群众的公共服务配置、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纳入投资范围。

另一方面不断壮大新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第一季度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呈现大幅降低,但疫情期间,“非接触式”交易和服务新业态却异军突起、逆势上涨。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增长39.6%、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可以说与科技、新兴业态相关的投资内容在第一季度均呈现发展向好的势头。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基建”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的一剂良方,对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这个趋势从近期国家政策持续加码新基建、国家专项债券发放的新基建偏向均能看出。未来,以“新基建”技术为引领的新兴文化业态、智能文化设施、线上娱乐的拓展升级将为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的破茧重生、求变谋生创造条件。

3.稳小微:纾缓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困难

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808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8%,就业人数约为2.33亿,占全部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的79.4%,而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影响巨大。保市场主体,稳中小微企业至关重要。与3月27日政治局会议一致,财政赤字率、特别国债、专项债依然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三大手段。不同之处在于,本次会议对赤字率的表述上删除了“适当”二字,对特别国债的定位明确为“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等多方举措的政策、财税红利都将从不同程度上舒缓疫情下全面停滞的中小微企业的困难。

4.提信心,整体经济的巨大韧性提振行业信心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从疫情下的一季度数据来看,我国整体经济从3月份开始回暖上升,3月份工业降幅比前2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强健韧性对提升产业、行业整体信心将起促进作用。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凸显。相较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此次疫情中我国政府表现出的强大的执行力、“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为中国疫情防控赢得时间。此次会议中再次重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下一阶段推动经济正常秩序、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题中之义。

二是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奠定产业恢复基础。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我国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里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居民存储率是中国经济呈现巨大韧性的原因之一。三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防控的肯定。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中国经济2020年的增长是1.2%,对于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IMF只给2个国家下了正速增长预测,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肯定、对中国经济回暖走向的研判能够提升对行业整体信心。

二、内外兼顾:文化产业发展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尽管当前经济正常运行秩序正在有序恢复,但是在全球疫情情况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仍需兼顾国内和国外,充分考虑到国际形势不稳定情况下国内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复工复产达产过程中企业内生动力疲软、产业链条由出口国外向国内供应转变而引发的系列问题。

1.国际形势不稳定增加国内产业发展的不确定风险

应当正确认识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全球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首先,全球化趋势下影响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产业链、生产链。根据WTO最新估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遭受剧烈冲击,增速将会下滑-2.5%至-8.8%,出口增速为-17.1至-40.9,进口增速-14.5%至-33.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14.5亿美元。但是在全球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文化产品进出口将遭受较大冲击,因此如何稳定我国文化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下一阶段恢复文化产业的重点任务。

其次,国际形势不稳定增加我国疫情防控风险,制约我国文旅产业的复工复产。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许多线下文化产业属于人群集聚型的产业,而全球疫情不稳定导致的旅游产业、线下演艺产业、线下影院近乎停滞,制约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复工复产。因此,如何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步恢复线下文旅产业的发展、推进线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多方考量。

2.复产到达产过程中文旅企业的内生动力亟待提升

复工不等于复产,应当正视文旅企业中复工率与复产率之前的数据逆差。截至4月15日,全国复工复产率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25个省份的复工率超过80%,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84%。但是,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复工率仍然较低,甚至为零,这种风险需要被正视。而“保”,则是对规避、克服风险最底线的要求。此外,还应注意到国家一季度数据中,2020年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较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高位。复工率与就业率之间的矛盾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3.对外向对内的产业方向调整仍需考虑配套扶持体系

疫情导致我国产业进出口链条断裂,此次会议中,中央明确提出“要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当前,全球疫情何时能控制住尚不明朗,逆全球化加速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引导国内企业出口转内销是拉动国内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产品出口转内销可能面临的系列问题。首先是我国文化生产链、产业链的自主化程度仍然欠缺。以文化装备制造为例,当前我国印版、印刷滚筒、油墨、传感器等关键元件仍然依赖进口,产业链生产的高端化不够。

其次,文化企业出口转内销过程仍需配套扶持体系。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具有轻资产性,那么其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文化资产难以评估、国内外行业标准不一致、国内销售渠道拓展等系列问题,均需要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支撑。

三、突围重塑: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出路

1.保证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落在实处

首先,宏观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国家扶持政策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让政策充分发挥效应,使得多方政策力量发挥合力,通过多方政策的扶持切实解决文旅中小微企业的现实困难。

其次,丰富细化文化领域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此次会议给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定调稳中求进。其系列的扶持政策仍然需要不断细化、制定适应文化产业特殊性的、实操性强的实施细则。以推进“落实文化企业出口转内销”为例,可通过降低文化产品的内销成本、鼓励文化产品的国内版权认证等具体措施推动文化产品内地销售。

2.建立疫情期间的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机制

疫情期间,在这个特殊的政策“窗口期”下,应当切实做好政策实施效果监测,对真正能够刺激消费、恢复行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而对效果甚微的扶持政策应当减缓。例如,通过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机制,对多个地方颁发的消费券政策、弹性假期政策是否能够真正拉动消费进行科学的监测,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3.加速文旅企业内部提质增效

外部环境越复杂,练好内功越重要。就文旅企业而言,一是适应新常态。尽管当前一季度整体经济形势呈下降趋势,应当以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速的下降,后三个季度经济复苏回暖是必然。在这个背景下,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内生动力,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研发与供给,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助推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以新思路谋求新增长。疫情过后,文化产业将持续发生深刻变革,文化产业的治理模式、消费行为都将发展较大改变,这就要求传统文化企业不能因循守旧,文旅企业应当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加速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调整。

三是加大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投入。一方面在稳定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制造自主化、高端化水平。只有通过产业链的高端化、优质文化内容的赋权两个过程的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变革,以5G技术为引领的线上文化消费、科技文化领域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方向,这也倒逼企业以更高更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加码文化领域的“新基建”。

总的来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随着目前复工复产的科学有序推进,以及各类利好措施的出台,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一段新的变革机遇期,应当坚信,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