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项目 > 区域发展规划 > 正文

中国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20-01-29    作者:王庆德     来源: 《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第6期    编辑:冯文桥     点击:

摘要:大数据战略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西南地区也进入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以系统分析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机遇与阻碍为基础,以钦州大数据产业建设为案例,分析西南地区如何依托政策环境和当地要素禀赋,对实现大数据产业差异化发展意义重大。分析钦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关键工作,并结合国内已有大数据产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西部地区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两条可行路径:一是通过当地政府与大数据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新的资源优势;二是对特殊自然环境禀赋进行集中运用。

关键词:西南地区;差异化发展;大数据产业


随着技术创新驱动智能终端、VR、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数据存储、云计算以及网络流量需求的增加,促进世界各地经济社会系统采集、处理、积累的数据增长迅猛,使大数据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随后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时期,中国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大数据在政策、技术、产业、技术等多层面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并逐步形成了以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4个集聚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现阶段,中国西南地区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速升级的重要时期,各省(市、区)都在大力支持本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相比自然环境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各城市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时容易遇到各类要素禀赋的制约和阻碍。本文即在系统分析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讨论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路径。当前,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成都、贵阳等省会城市,其他非省会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钦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西南地区共有的特征,同时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出海口和与北部湾相邻的沿岸港口城市,钦州要素禀赋特点鲜明,适合来论证西南地区城市如何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特征,实现大数据产业差异化发展。


一、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地理分区之一,东临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地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24.5%。对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可以从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政策环境两大方面展开。


1.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资源禀赋条件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包括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地、云贵高原地区和横断山脉地区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有成都、重庆、昆明、南宁、贵阳、绵阳、宜宾、南充、大理、遵义、柳州、防城港、钦州、六盘水等。西南地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万亿元,其中西南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1.548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2.8%。近5年来,西南地区各省(市、区)的GDP增长速度情况如下:贵州105.7%、西藏89.7%、重庆75.3%、云南69.9%、广西55.7%、四川55.42%,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其中贵州、西藏、重庆、云南的GDP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四名。西南地区各省级行政区在产业布局上具有较大差异,总体而言,西南各省(市、区)的产业布局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第三产业集中在旅游业,缺乏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就制造业而言,四川、重庆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等行业存在优势,其他省(市、区)的制造业仍然以能源、劳动力投入为主。


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具体落实地区在地一级的城市,截至2017年年底,西南地区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人的大城市已经达到14个,其中四川7个、广西3个、贵州2个、云南1个、重庆1个,这些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概况如表2所示。


        


就西南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而言,基本上呈现两个不平衡:一是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是宏观经济上不平衡,而且在产业空间布局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也不平衡;二是在省会城市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其他省会城市不平衡。以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为例,2017年,成都拥有高校56所,在校大学生72.9万人;重庆拥有高校65所,在校大学生73.5万人。西南地区教育部直属的5所高校全部位于成都与重庆两市,其中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位于成都,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位于重庆。与西南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成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人才和科技创新优势。


2.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作用方面。2019年1月7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8个西部省(市、区)在重庆签署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合作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中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地,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向北与中欧班列连接,利用兰渝铁路及西北地区主要物流节点,通达中亚、南亚、欧洲等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是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非常重要的政策依据,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会产生统筹珠三角9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辐射引领作用。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区域大数据产业政策方面。2016年以来,随着中国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南地区各省(市、区)也依托大数据战略制定适应本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通过对各省(市、区)政府发布的大数据产业政策分析发现,西南地区在政策环境上并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西为例,近年来,广西积极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着力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服务业为持续增长点,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为发展突破口,软硬兼备、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广西两化融合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农业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建成一批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情调度、农业信息采集报送等数字化应用系统;积极推行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南宁、柳州等7个城市、城区、县及镇进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既全面承接国家战略的总体规划,也积极寻求本土化创新。


对于西南地区而言,在人才引进、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常规话题的基础上,面向旅游和对外开放的主题政策是区域大数据产业规划的鲜明特色,但根据丁文姚等(2019)的研究,西南地区的大数据政策,对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等重要领域关注不足,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大数据产业建设的案例分析


钦州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北部湾畔,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广西北部湾区域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钦州港是天然良港,拥有75千米的码头岸线,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钦州拥有如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钦州保税港区是广西口岸功能最齐全的平台。


1.钦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钦州加快推进“数字钦州”建设,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持续推进大数据产业两化融合,并入选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钦州引进了华为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一批知名信息企业,实现了信息企业的集聚发展,为钦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2019年3月,钦州市政府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杭州举办了数字钦州·大数据产业推介会,成功签约了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银江股份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360企业安全集团、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钦州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同时,星源天地、华唐中科、猪八戒网、东软科技、达实智能、佳利华科技等一大批企业纷纷前来洽谈落户事宜。


在大数据基础建设方面,钦州本地网中继光缆、接入网光缆线芯长度分别达到8.7万芯千米、34万芯千米;城市光网覆盖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行政村宽带接入通达率为98.95%,自然村宽带接入通达率为75%;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880万户;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5023个,其中4G基站数为2090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81.2万个。4G网络已覆盖钦州主城区、钦州所辖县城中心城区和乡镇;WLAN接入点数量达到5585个。此外,钦州还建成450平方米、100个机柜的华为钦州云计算中心过渡机房,承载了全市70个单位共130个业务系统,以及10多个企业20个业务系统的运行。


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方面,两化融合持续推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ERP系统、OA系统等,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在大数据与农业结合方面,在对虾养殖基地、中草药基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基地智能化管理。此外,钦州积极开展北斗系统应用和产业引进北斗应用产业示范基地、遥感空间信息应用服务项目和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园项目三大项目建设,逐步搭建北斗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布局。电商服务实现快速发展,建成了顺路发、淘实惠、蚂蚁洋货等一批本地电商平台,跨境电商进口零售平台“海购365”正式上线运行。大数据社会融合应用已在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旅游服务、政务服务、城市管理、交通出行等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在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国与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十国达成了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倡议。为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复成立。这家国有控股的平台型信息科技公司,是唯一总部落户广西的“中国”字头企业。中国东信遵循“一体两翼,产融结合”的产业布局,立足“互联网+产业”的主体战略,以金融投资和服务贸易为发展“两翼”,下辖一支信息港母基金,三支子基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信息港由倡议走向实质合作。


2.钦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工作


第一,依托华为数字小镇建设,建设三大数字生态圈。2018年9月,华为公司向钦州市政府书面授权同意使用华为商标作为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命名权,这是华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在体系外授权使用“华为”名称和商标。华为数字小镇建设应进一步发挥华为的品牌效应,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利用钦州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大楼)资源,打造大数据产业转移及孵化基地,并将钦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现有楼宇打造成为大数据产业创业创新中心,重点吸引从事数据产业、互联网及后台服务、软件开发等企业入驻。在钦州华为数字小镇的基础上,首先要打造行政大数据产业生态圈:依托华为项目,建设完善包括钦州政务云、应急管理云、教育云、健康云、视频云、市政云等六大行政大数据云端管理系统的行政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其次,打造商用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截至2020年年底,争取建成约300个机柜的华为全球公有云。组织开展“企业上云”行动,到2020年形成50个企业上云典型应用案例。进一步加大“智慧交通”关联企业引进力度;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钦州保税港区“智慧港口”、南向通道智慧口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和应用,打造钦州港口物流云。进一步加大对“智慧港口”物流关联企业的引进力度,归集和挖掘港口物流数据,完善港航服务体系,提升港口航运服务效率。再者,打造华为移动APP生态圈:一方面,积极争取华为移动APP云落户钦州。加强与华为移动APP中心合作,以APP大数据为核心,吸引华为视频云、软件开发云、终端云、华为网络学院等一批应用平台部署到钦州华为云上;另一方面,争取行业应用APP落户钦州。依托华为APP生态圈优势,争取在2019年引进20个APP部署在钦州华为云;到2020年,部署在钦州华为云的APP数量达到100个。


第二,加大产业扶持,强化招商引资。结合大数据关联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加快编制《钦州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在办公场地补贴、税收、用电、高层次人才奖励、社保、使用本地云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入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由市本级及对应县区集中财税等要素资源予以支持。考虑到钦州财力的局限性,可暂时将招商重点放在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链方面,通过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大力引进一批智慧制造、跨境电商、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港口物流、游戏动漫、文化产业、GIS导航、软件外包等关联企业落户,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每年,政府应设立一定规模的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用于鼓励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数字企业落户钦州,支持数字企业成长壮大。同时,政府应为开展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个人提供创新环境和创业服务平台,并设立配套的创业创新基金,激发大众在数字产业领域的“双创”活力,为钦州数字产业发展添动力。通过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形成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合作共担的资金支持体系,助推钦州数字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助力数字钦州加快发展。


第三,积极开展国际数字合作行动。首先,深化数字丝路合作:完善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积极建立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依托钦州招商专业网站,宣传推介重大项目和政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人文合作交流。其次,优化商贸物流合作渠道: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国际电商贸易,持续壮大跨境电商队伍。建立钦州品牌网上展示中心,增强品牌产品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式联运物流信息汇聚共享。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站式作业、一体化通关建设。再者,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水平: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技术合作等活动,推动形成相互确认的电子认证、电子签名和云计算可信服务、机房绿色节能、大数据服务、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交流合作。围绕跨境电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信息技术创新热点领域,开展示范性强、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合作项目。


三、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分析


在西南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会面临诸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才创新等一系列资源约束。应对这些约束,要破解发展难题,需要当地政府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善用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本文以钦州大数据产业建设为例,分析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情况,就是因为钦州是一个有特殊资源禀赋的西南地区非省会城市,对于钦州而言,制约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很多。当前钦州仍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未来要完成去库存、去产能,加快对僵尸企业的淘汰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当前钦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会面临要素缺失的问题,其中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知名高校,当地企业很难以合意的薪资水平就地招聘从事科学研发、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高质量人才。除人才缺失外,钦州还缺乏国家级科研机构、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且局限于本地机构之间。一些政府部门对创新驱动的支持力度不够,也从制度上促使当地企业忽视创新追求短期效益。相对于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需求,钦州金融业发展较为滞后,社会融资规模偏小,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不足,导致面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创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市场仍处于较不发达阶段。此外,财政收支矛盾也较为突出,新增税源企业和项目少,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总体而言,钦州大数据产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并非易事,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并创建新的资源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钦州大数据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可以从两方面给西南地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第一,当地政府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合作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大数据业务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出现了具有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在推进地方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吸引大数据龙头企业入住,实现深度政企合作。这种方法不仅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南地区适用,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可以找到证据,比如杭州的云栖小镇。该小镇是杭州西湖区计划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和产业生态聚集地,重点是依托大数据计算将简单数据变成生产要素,围绕云计算产业的特点,着力构建共生、共荣、共享的生态体系。2017年,云栖小镇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同比增长86.5%。截至2019年上半年,云栖小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亿元,注册企业数量达到822家(其中涉云企业数量为526家),形成了显著的云计算产业集聚效应。


第二,对特殊自然环境禀赋的集中运用。钦州依托港口城市的特殊禀赋、中国—东盟信息港数据节点的战略定位,集中力量发展与智慧港口、对外贸易有关的大数据产业,并取得明显成效。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这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被视为发展的阻碍,但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自然禀赋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可能。例如,贵阳原本处于交通不便的多山环境中,虽然不利于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但全年气候凉爽,冬无酷暑,夏无严寒,工业用电价格优势明显,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对电力、冷却能力和信息设备储存的高要求。贵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能够与大数据产业结合产生综合优势,使其发展成为独一无二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原有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型转化,加速了贵阳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通过对西南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的系统梳理,可以得出,西南地区要实现大数据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必须灵活运用资源禀赋,注意以下两条重要路径:一是当地政府与大数据龙头企业合作形成新的资源优势;二是对特殊自然环境禀赋的集中运用。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