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胡惠林:城市文化空间建构与城市再造

发布日期:2020-01-13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洋     点击:

E666

胡惠林,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在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政策与制度等方面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城市化与全球化

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深刻的历史变迁。这种历史性变迁既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大逻辑使然,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中国反应和中国形态。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自然历史进程的深刻干预,使得这一进程不断呈现出,如生物大爆炸般的巨变效应,从而使得一个缓慢的自然历史过程,演变为一个快速的社会历史过程。

城市文化空间建构是一种精神社会的空间表达形态。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是城市精神社会失衡的反映。重建中国人的 “天人合一”智慧,是根治城市病的文明良方。

城市文化空间建构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文明的生产与表达方式。

中国的两种城市文明形态

1.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城市文化形态

以农耕文明形式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文明,它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的表达方式以及它的空间秩序适合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方式相适应。

2.在工业文明为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城市文化形态

工业文明植入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城市。这样的城市它的文化空间的建构,无论是它的城市语言、城市表达、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城市内部功能的形成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是一种文明生产力发展的差异。

不同城市生产的文明性质,建构不同城市文化空间的文明关系。

两种城市文化形态

1.传统的城市文化形态,更注重它与传统社会的关系

传统社会是由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建构起来。

2.现代城市文化形态,更注重它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城市培育建构了现代市民,现代市民意识建构了现代公共社会。

城市是由工人和工厂关系建立起来的,工人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文明生产力形式。

青岛城市空间再造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1.人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文化空间关系本质上是人与城市的关系。

人与城市的文明关系是由城市的生产力形成史构建的。

在青岛,就是以近代棉纺工业和啤酒酿造业联系起来的。正是这种近代的棉纺业和啤酒酿造业开启了近代青岛城市文明的新的历史起点,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历史起点,这个起点是和全球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青岛城市文化空间是在于近代工业文明的生成与冲突中展开和构建起来,没有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就没有青岛城市文化空间建构的文明形态,既表现了它的外部性也表现它的内部性。

2.人与城市关系的更新

城市更新不只是城市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的更新,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人与城市关系的更新。

棉纺业建构近代以来青岛城市生产最主要的文明关系。

棉纺业构成过程中,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冲突及其尖锐。虽然在啤酒业的建构过程中间和铁路的建构过程中间也发生了这样的文明冲突和文化冲突,但是这样两种冲突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当然这种后果与一战后的集聚有着重大的关系。

未来的形态一定是从过去的形态中发展过来的,未来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继承。

3.城市更新的文化原则和革命原则今天的市北展示的是一种更新的文明形态,而不想去展示过去的市北(棉纺工业、啤酒酿造业),不想去展示衰老的过去而是想要展示一个城市的新面貌,这就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更新过程、一种成效性的体现。

青岛,是国际化很高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本土性很强的城市。它的价值目标对于市北这样一个组成区的再规划来说非常重要。

根据胡恵林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审核。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