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历史名城保护
要把整个城市看做时间、空间和经验上的一个产物,要超越对文物保护、历史名城保护这一单纯的建筑保护,要强调整体性,互动性,尤其是和人的互动性。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青岛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纺织工业、机械制造、食品制造等为特色的近代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外资企业占主导,然而民族企业也在竞争中崛起。
这一段时间我比较关心一战和华工的问题,但是我却从来不知道市北区的华新纱厂和华工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青岛近代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德占时期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并建设港口和铁路。此阶段以港口、铁路、基础设施,以及临港工业、市政民生工业为主,这是青岛工业文明开端的阶段。
2.日占时期
到1914年,日占青岛。虽然说在1923年,日本将青岛归还给北洋政府,但实际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这期间的十几年,仍以日资企业为主。
3.国民政府时期
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青岛到抗日战争前,这十年是国民政府各方面建设的黄金十年,青岛工业在这一段时期内得到飞速的发展,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企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达到鼎盛。
青岛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首先,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青岛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纺织工业、机械制造、食品制造等为特色的近代工业体系。
其次,在这个体系中,外资企业占主导,民族企业在竞争中崛起。
再次,工业发展最大的影响力是使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近代化的都市、成为一个“直辖市”,应该说工业的发展是最大推动力。
另外,我们昨天在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看到,正是企业和工厂培养了中国较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并在产业工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青岛城市工业遗产的分布与现状
青岛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从历史来讲,工业遗产就是代表了青岛近代化的历史,青岛城市化的历史。
社会价值:工业遗产是一代又一代青岛人对城市的记忆,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当然还有科技价值,我们昨天所看的啤酒厂等都是当时领先时代的设备、工艺、设计。
艺术价值:整个欧洲风格的建筑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极具艺术价值。
实用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保护利用的价值,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概念: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历史景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6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当时用的词是“历史和建筑区域”,这就已经突破了我之前所说的个体的问题。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又称“内罗毕建议”。其中将“历史和建筑区域”定义为: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遗址的任何建筑群、结构和空旷地,它们构成城乡环境中的人类居住地,从考古、建筑、史前史、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价值已得到认可。
到2011年,正式形成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它的核心理念,不仅包括土地遗址、建筑等实体部分,也要包括感觉、视觉、城市精神等,所以这是一个保护和创新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的理论。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将“城市历史景观”定义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并提出了一个推行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步骤:(a)对历史城市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普查并绘制分布地图;(b)通过参与性规划以及与利益攸关方磋商,就哪些是需要保护以传之后代的价值达成共识,并查明承载这些价值的特征;(c)评估这些特征面对社会经济压力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d)将城市遗产价值和它们的脆弱性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这一框架应标明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开发项目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遗产敏感区域;(e)对保护和开发行动排列优先顺序;(f)为每个确认的保护和开发项目建立合适的相应伙伴关系和当地管理框架,为公共和私营部门不同主体间的各种活动制定协调机制。
我们要把整个城市看作时间、空间和经验上的一个产物,要超越对文物保护、历史名城保护这一单纯的建筑保护,要强调整体性,互动性,尤其是和人的互动性,这和考古学中讲的聚落形态有些相似,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因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比西方晚很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也晚很多。最早的是英国,在1950年代兴起了工业考古,他们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都比我们早。国内的工业遗产保护严格来说是在21世纪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现在开始注重保护,但是大都是对个体的保护,很少作街区性的整体规划。
《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于2017年获省政府批复,其中首次把工业遗产作为保护的名单之一,列入规划的工业遗产有17处,其中有15处在市北区,所以说市北区有工业遗产更新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世界上工业遗产发展的几个成功模式,主要有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创业体验基地等,这些都是城市工业遗产开发的可能模式。
一战华工问题与华新纱厂
这一段时间我比较关心一战和华工的问题,但是我却从来不知道华新纱厂和华工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一战华工的征集最早是从威海出发点,但是这十四万华工大部分是从青岛出发的。他们在离开青岛之前,集中在华新的厂院里面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和整理。所以说,华新纱厂和一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华工有很高的评价,“任何人都不能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战争中与法兰西共命运的中国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信念和自由”。最近二十年来,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重视这样一段历史。特别是在今年,一战结束一百年,他们举行了非常多的纪念活动。在十一月十一号,法国举行的纪念一战结束一百年的仪式上,有一个华裔小女孩专门念了一封华工在战争胜利后写的一封信。在场共有八十多位国家元首,华工这个群体从来没有像这样得到重视,所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今年(2018)秋天我随山东省省政府代表团去参加9月21日“世界和平日”的论坛,在论坛之前举行了一个华工铜像落成仪式。如图所示地方是里昂火车站的广场,是巴黎最繁华的地方,每天有几万人经过。这个华工的形象是按照莱芜人塑造的。参加落成仪式的有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华工后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巴黎副市长以及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建功、侨办主任孙传尚等,场面庄严又让人感动。这个华工的雕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巴黎伫立的中国人的形象,可见华工为中国人争得的荣誉。华工的重大意义,最重要的是为中国在一战中赢得了战胜国的席位,为巴黎和会的谈判创造了条件。
根据刘家峰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