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高迎刚: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经济转型的美学思考

发布日期:2020-01-13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洋     点击:

高迎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艺术美学、艺术评论,以及艺术产业与管理等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

新世纪以来,“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的背景即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的巅峰逐渐向“新常态”的过渡。适应“新常态”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最重要任务。转型如何进行才能成功?思考这一问题可以有很多维度。而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美学。

现今的我们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是在社会文化与群众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公共文化,相对来说这种文化内容的层次较低。在这种现状下,文化产品不能只是去满足大家简单的公共文化需求,而是应该在满足大家娱乐性和体验性的基础之上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在美学视角下提供更多具有引领价值的公共文化产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审美可以作为当代文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纽带。

一、当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审美维度

公共文化审美维度基于文化服务建设而存在,它的主要内容大多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根据柏拉图的“洞穴之喻”,那些认为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是低层次文化的视角如同被束缚的奴隶,应该让“洞”外的阳光将它们照得更亮一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些都是公共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

未来时代必将是人工智能开启的一个全新时代。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也应面对未来社会形态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将是一种关系的重构,其中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故而,面临未来社会,在城市文化空间再造中,审美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当代经济转型发展的审美维度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巅峰时期逐渐回落到一种相对平缓的状态,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之为“新常态”。

当代经济经过转型发展,不期然就与公共文化建设走到了一起。而“审美”作为体验经济的核心内涵,也就成为了连接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纽带。

“审美”作为连接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纽带

从公共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花样繁多、种类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培养了具备相当审美能力的人群,使他们成为潜在的文化消费者。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应接不暇的商业展演,为人们提供了满足各种审美需求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反过来也提高了对消费者审美能力的要求。

从美学的角度看,当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对审美之维的关注,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美学事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审美能力的提升,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于是,审美不再仅仅是一个美学话题,更应成为一个推动当代经济转型的社会话题。

根据高迎刚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审核。



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