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刚,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副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
城市转型与城市复兴
从城市转型方面,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着三种转型,首先是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型,第二是从工业城市到创意城市的转型,第三是从旧城改造到城市复兴的转型。
将来的发展一定从城市复兴出发,城市复兴是四位一体,即城市经济的复兴、空间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的复兴。
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创意转化形成合适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城市从经济、空间实现全面复兴的核心要义。
近三十年是中国城市大发展大破坏的年代,我们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面对未来转型,中国城市应当把握机遇,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最重要的特质:一是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二是知识技术起决定性作用,走低原材料消耗低能耗、高信息高附加值的道路。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全球的网络,这不是一个短期的、区域的概念,而是一个全球的、合作的概念。经济的输出一定伴随着文化的输出,趋同的发展模式会带来地方特色的衰落。
中国城市面临三种转型
从城市转型方面,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着三种转型,首先是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型,第二是从工业城市到创意城市的转型,第三是从旧城改造到城市复兴的转型。
1.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从1933年《雅典宪章》开始,城市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2007年《北京宣言》提出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城市的大发展和大破坏问题,以及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倡导。
从个人实践来看,现代文化城市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过多关注经济价值忽视了人文价值。第二是过多注重西方文化,忽视本土特色。第三是重视地标形象,忽视整体特色。
2.从工业城市到创意城市
随着生产方式转变,工业城市会走向没落,能源不能承担高速发展和副作用的后果,故而未来一定是文化创意的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城市必须要转型,市北区作为老工业生产基地和园区,也必然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的大潮,转型成为创意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创意城市而言,有三个要素十分重要,即“人”“物”“境”。“人”即创意阶层,其中有新型思维、创新思维、创意思维的人尤为重要。“物”即“创意资产”,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软资产和软实力。“境”即创意情景,打造城市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符号的情境。这三个要素集于一体则是从工业城市转型为创意城市的关键。
3.从旧城改造到城市复兴
中国城市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八十年代的大拆大建,九十年代的商业化,到现在的“旧城改造”与“城市扩张”并存。在中国,城市都是蛙跳式的发展模式,快速发展而没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忽视了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重要性。而创意城市和文化时代的到来一定会是从从城市复兴出发,坚持三位一体,同时以城市经济复兴、空间复兴、文化复兴以及社会复兴为城市复兴的标准与尺度。
城市如何复兴
城市复兴的新问题
城市复兴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重视城市美化,忽视传统风貌;重视城市经营,忽视公共福利。所以对创意城市中旧区改造要重视建筑的多样性价值、空间的多样性价值、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城市复兴的文化创意策略
市北区有三大文脉资源: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文化、创意、城市三者结合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重点。文化与城市一体化包括文化与消费升级、文化与体验经济、文化和资本、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
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创意转化形成合适的产业,以带动城市从经济、空间实现全面复兴,其核心就是把握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构筑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魅力。当然,要完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搭建与转化,也需要三力作为支撑——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
城市复兴的思维
关于城市复兴的思维,有几个对市北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是渐进式的规划。重点在于规划途径的循序渐进和规划过程的控制,规划方法必须与城市自身和环境的动态变化相适应。
第二个是城市触媒。在规划中摄入催化剂的点,点再辐射,形成网络。
第三个是城市针灸。它不是全盘的更新,是点状的更新,一个点的针灸会带来整体的活力。
综上所述,整体城市复兴的规划原则是“公共政策”非“技术工具”,是“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非单一“刚性规定”,是“过程控制”非“目标导向”。
底蕴市北、幸福市北、活力市北。我们在不断创造着历史,历史也将回馈我们美好的遗产,只有将其活化利用方能彰显我国产业和资源优势。
根据姚子刚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