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蔡静野:博物馆,城市文化阐释空间

发布日期:2020-01-13    作者:     来源:     编辑:王洋     点击:

蔡静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新博物馆学、博物馆展陈理论与实务、艺术管理等。


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城市文化的存蓄空间,也是城市文化阐释空间。

博物馆将多元文化转译,将各行各业文化融合联动,营造和共生区域文化氛围。


1.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的数量与质量,是考量城市文化、经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6年度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全国博物馆名录,4826座博物馆入围。山东省博物馆数量最多,共有388座,而一级博物馆仅6座。博物馆未来发展任重道远,质量和水准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博物馆名录统计,青岛市注册博物馆累计达到84座,66座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包括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多元发展趋势良好。其中入围博物馆等级评定的有8座,市北区区域范围内,仅有青岛啤酒博物馆1座行业馆,入围全国二级博物馆,略显不均衡发展样态。


2.博物馆是市北城市传统文化的“记忆库”

承载市北区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和民间信仰,存续精华、摒弃糟粕。

恢复市北区民俗记忆,为普罗大众建立情感认同与精神归属空间。

营造市北区民间节庆、家庭聚会心之所向,活化博物馆文化资源价值。


青岛取引所旧址,广兴里博物馆(待建)


3.博物馆是市北城市多样文化的“粘合剂”

市北区城市文化样态丰富,博物馆兼容并蓄,吐纳其精神内核。市北区近代经济发展,纺织工业、啤酒等特色行业一度引领时代;海洋文化、里院文化等异彩纷呈。博物馆将多元文化转译,将各行各业文化融合联动,营造和共生区域文化氛围。


4.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创新的助推器

博物馆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整合文化资源,文化引领区域发展,用经营的理念开发文化资源,活化区域创新动力,是市北区博物馆新时期的思考和责任。

 

回顾青岛市北区百年城市发展进程,蕴涵这片热土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映射着世代相传的思想智慧,饱含着民族工业乘风破浪的奋斗精神,更昭示着眼未来发展挑战和机遇的气魄和胸怀。

城市在更新和发展的步伐中,追求文化内涵保存与阐释能力不断提升,追求文化脉络的建立与延续,寻求馆际间整体规划布局与个体特色。以史为鉴,直观的认知和挖掘文化价值,坚定城市发展的节奏,博物馆便是最佳的承载和阐释空间。

未来期待市北区拥有一个专属文化馆亦或是规划馆,具有新博物馆学观念的阐释空间,作为青岛市北区文化龙头,回顾历史、创先现在、指引未来,支持城市文化发展与空间再造进程。

 

根据蔡静野在“城市文化·青岛论坛”(2018)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62.9K